新闻动态 > 详细

解读丨一文读懂我国文化产业就业与人才问题成因(附最全就业数据)

发布时间:2017-11-23

2010年前后,学界对于文化产业就业水平的总体判断发生了显著转变,关注重点从“文化产业具有强大就业拉动力”转向“文化产业存在严重的人才匮乏”问题。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些判断多来自于直观经验或部分阶段性数据,结论是否准确尚待更为严谨、系统的研究。如果这一主要矛盾的判断基本准确,其原因是什么?


2010年至今,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和矛盾不断凸显,开展基于数据的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及策略研究,有利于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可破解制约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 01 /

文化产业就业总体趋势


我国文化产业就业规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总量持续放大、结构调整频繁、增势逐渐趋缓的过程,现已全面进入转型期。


文化产业就业总量一度持续放大


近二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就业规模的变化极其显著。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就业统计存在开展较晚、延续性差、指标体系不尽合理、调整频繁等问题,但现有多种统计数据基本可以证实,我国文化产业就业总量经历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增速极快的发展期。


文化部数据显示,“九五”期间,我国文化相关领域从业人口从1995年的44.6万人增加至147.2万人,当时从业人口激增的原因在于“文化市场的迅猛发展”。


2000年之后,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口稳步增长,从2000年的147.2万人增至2011年的221.4万人。


2000年、2002年、2004年是增幅较大的年份,除去2005年因事业产业分列统计、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发展较为平衡。

1、产业人力资源需求在质的方面呈核心支撑结构,即居于核心的劳动力资源对整个行业就业水平发展起支撑作用,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技能要求,属技术密集型行业;外围的产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术要求较低,是较容易进入的领域。


2、就业结构呈现放射状,即居于中心的就业人数在整个产业中占比并不大,越往外辐射,其产业的面向越广,所需劳动力数量方面的需求越大,相对于核心层在质方面的优势,外围行业具有显著量的优势,属劳动密集型行业。


创意有着与复制、市场化完全不同的逻辑,主体的功能、作用远远超过机械复制。在这一产业逻辑中,人才的原创力作为核心,支撑整个产业外围的扩展,当文化的创造力所能支撑的外围产业达到极限,整个产业的规模、产值以及就业拉动也将达上限,产业会内生转型需求,而转型的核心和方向必然是人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