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详细

2018文化产业园区年中盘点 | 提升与完善:文化产业现状与产业园区发展的共振

发布时间:2018-07-31

综合来看文化产业园区,它的社会身份是多元的,既是商业地产,又是文化品牌。作为新兴产业的承载空间,文化产业园区与所在地政策法规的调整和社会认知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以半年时间为限去判断文化产业园区的变化发展有一定现实层面的局限性,所以我们更多地是以2018年上半年中出现的文化产业园区相关重大事件为出发点,梳理并提炼出文化产业园区中酝酿着的新特征、新趋势。

一、两大产业热点深度勾勒文化产业园区轮廓

2018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园区业内有两大热点格外值得关注,分别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标准的出台,以及老旧厂房改造文化空间的推进。两大热点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当中的走向有待观察,但就政策的出发点来看,文化产业园区的社会身份的确得到了更加多元、明确的诠释和界定,社会功能与时代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第一大热点是认定标准的变化。2018年6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及规范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北京办法》,见表1)与《关于加快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2018年7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上海办法》,见表2)。文化产业作为融合性极强的新兴产业,其产业分类于2018年4月得到修订(详见《重磅 | 时隔六年重新修订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范畴发生哪些新变化?》),而北京市和上海市新的认定标准出台,对文化产业园区管理体系的提升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表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办法(2018年6月)

第五条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园区有较完整的建设和发展规划,符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京政发〔2016〕20号)《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京宣发〔2016〕29号)等相关规划要求;

(二)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机构的建设运营管理活动符合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无违法违规行为;

(三)园区建设运营管理机构应是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注册的法人单位,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机制,配备专业的管理团队,能够有效组织开展园区建设、管理、运营和服务工作;

(四)园区建设或改造已完成,具有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要求的物理空间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且截至申报时园区入驻率达70%以上;

(五)园区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入驻文创法人单位提供发展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

(六)园区有相对明确的产业定位和行业特色,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门类,且主要业态符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确定的鼓励类领域,符合“高精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截至申报时,园区集聚的文创法人单位数占已入驻法人单位总数的比例应达70%以上;

(七)园区所生产和提供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内容健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已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表2: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办法(2018年7月)

第五条(园区认定条件)

园区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有完整的园区建设和发展规划,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建筑、消防、安全、节能、环保、卫生、历史建筑保护等应符合相关规定,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二)园区建筑面积一般在1万平方米以上;园区内的商业配套服务设施面积原则上不超过园区总建筑面积的20%;园区完成建设改造,入驻率达到70%以上。

(三)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定位,产业门类符合本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重点发展领域;拥有一个或若干个主导产业门类,主导产业门类的企业应占园区可出租面积(不包括园区内的商业配套)的70%以上。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的,其主导产业应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四)有合理规范的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能够有效组织开展园区的建设、招商、运营管理以及相关统计工作;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能够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园区房屋租赁应由园区运营管理机构负责,房屋租赁应符合园区产业功能要求,并按规定办理登记备案手续。

透视两城新规,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体现出三个特点。

首先是合规性。《北京办法》和《上海办法》均强调了园区的功能应符合城市的用地、产业相关规划,并且需要“有合理规范的管理机构和运营机制”来对园区的发展进行统筹协调。

其次是专业性。文化产业园区应强调其文化创意的功能特性,两城文件均对空间中主导产业的面积占比做出规定,以70%的规模比重突出园区的文化功能,摆脱“二房东”的尴尬身份,在新旧动能转换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是宽容性。与《上海办法》规定了园区建筑面积有所区别,《北京办法》并没有明确表示文化产业园区的用地规模几何,这一方面保证了文化产业园区可以更加灵活地助力城市更新,另一方面也对中小型文化产业园区更加友好。

第二大热点是老旧厂房拓展文化创意空间。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数据显示,全市目前各区腾退老旧厂房242个,总占地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已转型利用老旧厂房占地面积为601万平方米,正处于转型期的老旧厂房改造项目占地138万平方米,两者共740万平方米,约为总面积的29.6%,即北京市老旧厂房占地面积仍有七成处于待开发状态。2017年12月31日,北京市出台《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旋即引发全国老旧厂房改造热潮。

言之有范一月份推送的文章《范周 | 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创空间,挣脱桎梏全面释放文创活力》中,对《意见》的特点做出了如下陈述:

1)注重战略性,立足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保护利用老旧厂房的指导思想深刻结合中央对北京的“四大中心”定位,对城市闲置工业用地进行结构性调整。

2)注重融合性,公益性与产业性相融合。在具体实施层面,鼓励小规模老旧厂房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鼓励大规模老旧厂房作为文创产业空间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街区等。

3)注重可行性,分类分级实施。针对老旧工业厂房,进行文化价值分级;针对已进行老旧厂房二次利用的文创空间,进行重新评估和审定。政策条例明晰,落地执行可行性强。

4)注重协同性,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无论是监管者——政府,还是经营主体——文创企业,亦或是配套服务设施,《意见》鼓励多方参与,共同实现文化繁荣。

需要注意的是,截止到完稿,《意见》的实施细则还未公布,政策如何落地也有待时间进行检验。总的来说,《意见》的出台,在理念上为文创企业彻底松绑,并基于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性定位,牵动全国老旧厂房改造的热潮。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探索与确立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也就是说,受区域经济条件的约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区又能够凭借其轻资产性、高附加值等产业特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文化产业园区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便格外重要。横向来看,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其中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水平也呈现出较大的差距。

一方面,地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亟待探索和明确。

与政策对文化产业园区格外重视相比,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严重的滞后性。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案例经验证明,凭借明晰的产业定位、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是能够在二、三线城市打造出精品文化产业园区的。但在2014年左右的“园区热”现象逐渐冷却下来之后,大多数园区陷入原地踏步甚至亏损的状态中。经济实力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一如时代与文艺作品的关系一般,在经济体量不占优势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是通过培育产业来实现增长,还是通过打造自身文化品牌来凝聚社会力量,突破经济限制,仍然是文化产业园区在发展当中需要破解的问题之一。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

另一方面,一线城市中已经出现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现象。

以北京为例,东方嘉诚、郎园、尚8等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在发展方向上已经完全抛弃“瓦片经济”的模式,转而举办更多社会活动(如讲座、沙龙、公开课、分享会、露天集会、集市等),在实现文化品牌与自身产生强关联之后,强化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方面的服务。例如,2018年上半年,郎园能够检索到的活动数量(如“电影大师课”等)较去年同期增长近20%,参与人数也逐年增多,下半年郎园还将举办北京设计周等公共活动。一旦社会活力被激发,文化氛围的社会营造效应也将非常突出,这些转型升级的路径在北京市众多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历程当中得到了验证。


郎园Vintage举办的“大师课”活动


“书香东城家庭领读人”培训在东方嘉诚·角楼图书馆举办

三、立足现状,文化产业园区的新底色、新趋势与新突破

1. 基础:传统文化结合新型表达——文化产业园区新底色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对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打造的文化产业园区占据了中国文化产业园区最大比重。而随着新兴产业的高歌猛进,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传统文化弘扬型文化产业园区虽是“传统的”,但并非“陈旧”的。言之有范经过对园区走访发现,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园区开始采用全息投影、AR/VR等新型呈现方式对传统文化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采用交互式的媒介和全景式的讲解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采用体验式的场景设置还原传统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加深消费者的印象,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将传统文化与新型表达结合在一起,逐渐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园区新的底色。


香港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2. 风向:多维度深层次融合——文化产业园区新趋势

第一,经营理念上强调与社会融合。如上述所说,文化产业园区正在纵向介入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通过举办趣味性更强、社会联系更为广泛的社会活动,实现商业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另外,文化产业园区也与城市更新息息相关。在城市空间腾退、搬迁和改造工业用地的同时,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利用好“去存量”后的城市空间,推动城市更新的进程,实现产业升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环境风险,也是文化产业园区将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第二,产业体系中强调与科技融合。文化产业园区已在两个方面充分体现出这一趋势。首先是园区的数字化管理,在过去半年中,多份行研报告和企业报告中提到要采取“数字化管理”或“数字化运营”的方式,普华永道6月份发布的《2018全球数字化运营调研报告》中提出:“在数字化冠军企业中,运营体系使整条价值链的协调运作和完全透明化成为可能。”诸如郎园、东方嘉诚、尚8等园区(品牌)均运营着线上的园区管理系统,以提升工作效率。而内容方面,数字创意产业也成为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上升力量,“抖音热”也见证了短视频能够产生的强大效能,电影、电视、动漫、自媒体等科技支撑的文化领域,也都还有着长足的市场进步空间。在接下来的年中盘点当中,言之有范也将对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度解析。


北京牡丹文化园云端数字监控系统

第三,资金保障上强调与金融融合。2018年1月,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协会成立,专业服务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工作;2018年2月,《关于促进首都文化金融发展的意见》正式公布,进一步强调了金融手段在文化产业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以目标导向原则为政策效能评估模型,众多文化金融政策已在北京市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影响。而根据6月份发布的《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8)》可知,文化金融已超越文化信贷和文化保险的阶段,金融元素已经更加的丰富多彩。针对文化概念作金融炒作的行为,“去杠杆”“减泡沫”的趋势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文化金融领域完善的金融手段加持,使得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进一步得到保障。

3. 革新:“五个创新”理论——文化产业园区新突破

文化产业园区是扎根市场服务文化企业的平台,同时也是新的竞争单位,重塑了竞争形态。在迎接文化产业发展浪潮,并且形成服务经济的竞争优势,是新时代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课题。结合北京市众多优秀案例所提供的发展经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讲师熊海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宋立夫在《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路径探析》一文中将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以及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的路径,概括为“五个创新”,供各文化产业园区参考。

第一,创新发展理念。文化产业正逐渐成长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化产业园区在消费升级和社会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纵观世界园区发展历史,形形色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创业园区等均是区位理论或产业集群理论在实践当中的运用。在集群效应的作用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生产率、边际效益和竞争优势。强化文化产业园区的创新引领效应,实现园区的迭代升级,首先要实现发展理念,以理念和理论来指导园区的发展,不囿于已有成绩,大胆拓展新兴领域的广阔空间。

除此之外,文化产业园区的谋划也要立足全球视野。在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背景下,文化领域也已处于“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状态。开发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和服务经济,必须有跨越疆界的大胆吸纳和新锐创造,特别是突出全球化思维与本地化行动的原则相结合,让国内外的优质资源,与本地资源形成战略对接,实现园区发展理念的全局支撑和重点突破。

第二,创新商业模式。不论是简单的产业集聚,圈地分房的“房东经济”做法,亦或是企业协作通力打造完整产业链,都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时期园区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首先应加强科技支撑的首位度,如引进或建设科研院所、科创团队、众创空间等,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导师,突破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引入和扶持各类基金等;其次要加强创意的依附性,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激活城市和区域的创新活力;此外,还要植根平台思维,打造园区之间、园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良性沟通机制,增强协同力量,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第三,创新业态内容。根据众多文化产业园区反馈的经验来看,业态内容的升级推动了园区质量的飞跃。本文认为,单一业态的文化产业园区,应坚持高端化、精品化和国际化的路线,形成区域产业活动向心力;多重业态的文化产业园区则应坚持业态之间的良好协作与融合,重视长尾产业。同时,产业集聚不仅是外在空间上的集聚,也是功能与业态的集聚,大胆突破业态壁垒,推进业态融合也是解决园区发展缓慢问题的路径之一。其中,重点引擎活动是短时期内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推动城市各方面建设的快速发展。内容的升级突破,引进大型引擎项目和会展赛事等活动必不可少。借助引擎项目,提升城市环境,推进城市知名度,推进在地的城市容貌改善,挖掘城市发展潜力,激活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因子。

第四,创新产城关系。产业集聚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城融合是产业集聚区发展到目前最为明显的动态特征之一,包括空间的融合、功能的融合、配套设施的融合等方面。新时期的文化产业园区在城市文化体系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文化产业园区当中,娱乐、商业、休闲、运动等空间或设施能够融入城市与社区,发挥更广泛的城市职能。文化产业园区也可以按照标准国际化、布局均衡化、设施现代化、风貌特色化的导向,重点推进国际化功能服务配套,加强优质级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完善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系统性提升整体建设和服务品质,致力打造产城功能融合、人文自然相谐的生活品质之城。

第五,创新社会效益。社会企业是一种为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商业交易的新型组织形态。以此概念为基准,本文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同样具有社会性和企业性的双重属性,在改进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作用凸显,具有发展社会企业的潜力。按照社会企业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园区运营主体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战略调整,以期弥补部分社会功能的空白和不足。首先要增强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产业化运作的同时与城市公共文化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次,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主体应追求卓越,用匠心精神铸就文化精品,确保基业长青;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打造符合社会企业标准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应秉持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