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详细

高长力:通过四方面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16-05-04

  前不久,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在上和央视播出引起轰动,媒体报道说“这部纪录片是迄今为止国外媒体对中国春节文化最大规模、最深入的一次纪录,它讲述了发生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春节故事和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

 

  其实没有比我们中国人自己更熟悉春节的了,但为什么我们没有做出一部这么有影响的春节题材纪录片?联想到更早以前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和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应当反思,为什么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东西显得视而不见,而外国人充满了好奇心和激动感?同世界媒体同行相比,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觉得是讲故事的能力。

 

  我在北京奥组委从事奥运会电视转播协调时,有一次邀请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体育频道负责人到北大做报告,他讲的就是体育转播要如何讲好故事。菲尔普斯是拿了八块金牌的运动员,但是NBC在做菲尔普斯的专题片里没忘了讲述菲尔普斯养了一条狗。

 

  为什么要讲这些事?他说“我要让我80岁的老奶奶都对菲尔普斯感兴趣,她可能不是体育迷,但是她对这个孩子和他的狗有兴趣。”他当年还问过我“你们中国人认为郭晶晶美吗”“怎么美”之类的奇怪问题,事后我才知道其用意,原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转播前有一段介绍各国运动员的镜头,中国运动员中他就选了郭晶晶一个人,而且只给她出了一段同期声,特别突出。

 

  奥运会最大的转播商NBC,其传播理念居然是 “讲故事的人”(story teller),这点给我很大启发。

 

  其实,“讲好故事”是一个最基本的传播理念和传播规律,只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切实践行好。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此后又多次阐释“讲好故事,事半功倍”的道理,为我们做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广播电视节目到底如何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呢?习近平总书记三次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为我们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打开了思路。

 

  如,《意见》在阐述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时,提到七个“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这七个“以”引出了七个关键词,即“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优秀作品”。

 

  如果我们把广播电视节目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人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就是根基、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贯穿到整个大树的树干和枝桠,繁茂的树冠是“优秀作品”,散发出“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深刻思想光芒。循着这样的机理,我认为广播电视节目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聚焦中国梦主题不散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的宏伟构想触碰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点和兴奋点,是汇聚力量、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自然应当是广播电视节目表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最长远的题材。

 

  2013年起总局组织中国梦重点作品创作,已经制作播出了纪录片《百年潮中国梦》《中国人的活法》《东方主战场》和动画片《戚继光》《翻开这一页》《星星梦》《地道战》《鸡毛信》《渊子崖保卫战》等优秀作品,取得很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影响;总局还组织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开展 “中国梦纪录短片展播活动”,两年来已经推出近百集作品,平均每天播出10集以上,激励和感染了很多观众。

 

  目前总局在指导纪录片创作中,十分强调“关注火热现实生活、讲述当代中国故事”,就是鼓励拍摄播出反映普通中国人奋斗故事的作品,现实题材是最能直接体现中国梦主题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局正在大力推进“双百计划”,拟在未来三年组织百名纪录片导演拍摄百部中国人奋斗故事的纪录片,这些作品对内播出将引导观众“从别人的生活里看到他自己”,从而增强对未来的信心和奋斗的勇气;销售到海外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播好中国声音。

 

  同时总局也完成了百部重大题材纪录片、动画片创作规划,将在未来三年重点引导制作反映中国历史、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成就的中国史、中国路、中国车、中国船、中国港等方面的纪录片,以及爱国主义题材的动画片,各类广播电视节目都可以围绕中国梦主题进行创作,振奋民族精神,形成浓厚氛围。

 

  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偏离

 

  电影《夏洛特烦恼》的逆袭成功给我们很大启发。观众笑中带泪,打动人心的是其展现的价值观。喜剧节目引人发笑容易,但使人感动要靠直指人心的价值观之美。笑声中有政治,笑声中有价值观。

 

  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播出以后,大家在上热烈讨论什么叫活法,说活法就是价值观,继而讨论我们应当怎样活着,这就是价值观带给作品的魅力。

 

  曾经有些真人秀节目,虽然游戏设计得很吸引人,但细想起来其传达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比如,队员之间相互猜疑、相互坑害,淘汰别人、保全自己,展现的是丛林法则的实验,青少年在这样的游戏规则浸染下,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自私自利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价值观。

 

  总局去年以来着力引导调控真人秀节目,就是要让一些收视率很高但价值观有偏离的节目转型升级,鼓励传播友善、互助、励志的向上向善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共12个词、24个字,不能停留在标语口号式的宣传上,而是要让其融入各种节目、各个环节中。

 

  有一条电视公益广告《一盏灯》,讲的是一家女主人留下阳台的灯光,给下面两个清洁工吃夜宵借亮,这条广告不是仅仅倡导“要给别人留一盏灯”这样的具体行为,而是传扬了当今社会我们最需要的一个价值观——“友善”,我们遇事应当多替别人着想,去宽容、理解、帮助别人,那样就不仅仅是一盏灯,也可以是一扇门、一句话、一只手等等,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大家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稳定进步。

 

  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节目一个片段在微信上流传,感动了很多人,反映的是由演员扮演的清洁工晕倒后,看看街上行人的反应,结果一位大奔司机和放学的小女孩都停下来帮他,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小女孩帮完别人转身离开的时候,脚步轻松,马尾辫在后面甩来甩去,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助人为乐。

 

  动画片的观众主要是青少年,因此更应该自觉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总局在引导扶持三部爱国主义动画片和“抗战三部曲”动画片成功做法基础上,今年又扶持了《犟驴的长征》《翻开这一页(二)》《最可爱的人》三部党史、国史、军史题材的动画作品,这样就使动画创作脱离了原来只是简单的猫猫狗狗、花花草草的题材局限,在作品中体现爱国主义思想,也很受孩子们欢迎。

 

  总局目前正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创作计划,发动大学动画专业学生在毕业作品创作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这样既可以引导大学毕业创作基调,又为电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优秀作品,一举两得。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动摇

 

  中央电视台最近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形成收视轰动,原本只是为十套制作的一个节目,结果播出一期后杀进了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在全社会兴起了一股诗词热潮,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上曾经盛传一个动画片《夏虫国》片段,让敦煌壁画动了起来。人们大多只把敦煌壁画作为旅游资源,看到的只是带有历史感的残旧的画面,没有想过当年那是何等鲜亮和辉煌的艺术精品,里边有很多富有深意的故事,是动画创作以及其他艺术创作的丰富宝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电影《九色鹿》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画。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比如昆曲《牡丹亭》,上海搞了一个实景演出,一票难求。其实好莱坞电影《人鬼情未了》不过就是400年前昆曲《牡丹亭》的翻版而已。这样一想,我们的戏曲经典、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明清小说等等,有多少可以改造利用的素材呀。美国人看好中国的功夫、熊猫、花木兰,我们自己更应该珍惜利用好中华文化的元素符号。

 

  总局扶持了一部动画片《粉墨宝贝》,讲的是一群学习昆曲的小孩子的故事,里边穿插了一些名剧的精彩片段和昆曲知识,就是希望青少年观众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中国戏曲知识和营养,培养孩子们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理念,对于我们激发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文明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有专家认为《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是“同舟共济”,很具有现实针对性,只可惜至今没有改编成影视作品。

 

  总局指导浙江广播电视台制作动画片《郑义门》,指导四川卫视真人秀节目《咱们穿越吧》到郑义门制作播出了四期节目,就是要用流行电视节目形式传播古代家风家教和廉政文化;总局指导扶持山东电视台创作动画片《孟子智慧》,就是要从儒家思想中提取传播对于当今有价值的人生观和治国理政思想。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懈怠

 

  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总局在抓“抗战三部曲”动画片创作时,带领剧组到沂蒙山区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采风调研,这群 80后、90后创作人员原本对抗日战争期间的事情不了解,对能否写好作品没有信心,经过采风,他们在现场被壮烈的抗日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创作出来的作品饱含激情,人物、场景、故事都有一定的原型和依据,这三部动画片播出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和观众好评。

 

  今年总局在指导一些地方电视台春晚节目创作过程中,要求创作人员先下去采访采风、体验生活,果然有很多灵感和发现。比如辽宁台的编导到老年秧歌队听到许多“噶事儿”,回来编的小品就比原来“有肉”了;陕西台的主创人员到农村去与农民座谈,发现现在农民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有二孩政策,农民却多半不愿意再生孩子,也不太在乎生男生女了,这为他们创作《新产房门外》奠定了基调。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一事应该引起媒体反思,这么重要的科研成果和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以前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报道,说明媒体对科技工作者和一些其他普通岗位的劳动者关注很不够,而对明星关注过度。去年五一、十一央视推出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使观众知道在尖端产品背后有那么多高超手工技艺的大工匠在支撑,这是一个好的迹象。

 

  现在新闻界、文艺界正在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但怎样才叫深?怎样才叫扎?仅以韩国纪录电影《牛铃之声》《亲爱的,别过河》和中国纪录电影《乡村里的中国》《寻爱》为例,这些作品至少都是跟踪拍摄一年以上,有的甚至四五年。

 

  “深扎”要求创作者到基层去、到一线去,能够呆得住,能够耐得住寂寞,克服浮躁懈怠之气,不是蜻蜓点水、装模作样。“深扎”应当成为新闻报道和艺术创作的基本路径,常态化、长期化、制度化,成为新闻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产生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