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详细

以数字动漫讲好文物故事

发布时间:2016-08-08

  近期,两部动漫作品在考古学界和普通观众中掀起了一阵热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共同编导的数字动漫故事片《神树的传说》,在三星堆祭祀坑发现三十周年之际首映;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所推出的动画电影《降魔成道》发布仅两天,已有超过2万人次的观众通过敦煌研究院的微信公众号欣赏了该片。

 

  当下,国内众多文物文化机构正在探索如何借助现代数字媒体来讲好文物故事。而用时尚、新潮的数字动漫让文物“活起来”是如何成为一种潮流的?在这种潮流中,如何实现学术性、趣味性、艺术性的统一和平衡?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量身定做”展现文物内涵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和鼓励。对于文化文物机构而言,深度发掘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措施。与此同时,不断升级的数字技术让动漫作品的表现力今非昔比。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表示,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在向公众展现文化遗产魅力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而在创意创新方面,需要有“量身定做”的探索,才能更充分地展现文物的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数字动漫的形式,能够使有些“高冷”的文物“活起来”,变得亲切鲜活,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文化文物机构的加入。

 

  《降魔成道》以莫高窟第254窟南壁东侧的《降魔成道图》为创作蓝本,由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海涛团队制作。从策划到制作完成,历时4年多。陈海涛表示,现代媒体技术能够将敦煌艺术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转化为影像,传递给更多的观众,使观众对敦煌文化有更为深入与生动的认识。这既是对石窟文物的保护,也是对敦煌艺术精神的弘扬。以动漫作品拉近观众与敦煌壁画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弘扬” 的六字方针。此前,陈海涛团队已推出过同样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图像的《舍身饲虎》。

 

  深入浅出传递学术知识

 

  以动漫讲述文物的故事,并非“戏说”,而是需要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和解读,坚持严肃的知识、严谨的学术的原则,实现观赏性、趣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唯有这样,才能避免作品粗制滥造和误导观众。

 

  陈海涛介绍,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传统,而制作动画影片,是将厚重的书面研究转换为视觉形态,也是一种对于学术研究的再理解。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再度领略到了学者们在文物研究、学术写作方面的智慧。然而这些智慧隐藏在字里行间,不容易被普通观众所了解,陈海涛的团队希望能够通过动画影片的形式,将深刻的学术智慧和内涵丰富的文物生动地展现给观众。

 

  《神树的传说》便是以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神树”为主角,片中的金乌形象则取材于三星堆神树、河姆渡骨匕、华县泉护村彩陶、反山玉冠状器和马王堆帛画等众多文物。制作团队不仅参考了《山海经》《淮南子》《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反山——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三星堆祭祀坑》《三星堆出土文物全记录》等著作,林巳奈夫、孙华等中外学者的论著也都被列入了参考文献。

 

  文博人才的新角色

 

  要做到以数字动漫讲好文物故事,一支懂传播、通学术、有创意的队伍是必备条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神树的传说》可谓水到渠成。该院是全国最早探索考古创意产业的单位之一,在考古创意产业进行探索已有11年的历史,在《神树的传说》之前,已编导过考古科普动画片《少儿考古入门》。

 

  陈海涛表示,为文化遗产制作数字动漫,是多学科、综合性的团队协作。在人才储备方面,导演人才、核心的设计人才等都必须具有相应的学术素养。在与技术公司的合作中,唯有核心团队在制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够保证作品的质量。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神树的传说》的主创团队,实际上都并非专职。这个团队汇集了一群从事考古研究的年轻学者,他们凭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动画制作中来。而最终的成果,也让学界内外认识到,考古人还可以做考古发掘、撰写报告和论文之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