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详细

浙江发布《浙江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2017—2022年)》

发布时间:2017-12-28

近日,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浙江省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2017—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未来5年将大力扶持影视、传媒、出版、数字内容、演艺、设计、广告、高端文化装备、工艺美术和文化经营管理等十大重点领域人才发展工作,通过实施人才培育、人才引进、人才激励和人才服务四大计划,从加强组织领导、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营造良好氛围等四方面为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指出,到2022年,浙江将初步建成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高素质人才为中坚、专业人才为支撑的,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形成全省文化产业人才全球化竞争的比较优势,着力把浙江打造成为文化产业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


这是浙江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作出的重要规划部署。

image.png

以下为《规划》十大“重点领域”和四大“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十大“重点领域”



1、影视产业人才


围绕建设全国影视产业副中心,以剧本创作、项目策划、导演、后期制作和IP开发等领域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高水平、国际化、全产业链的影视产业人才队伍。瞄准国际一流、我省产业急需,引进一批国内外顶级的影视领军人物、大师工作室和先进制作团队。着眼全产业链发展,培养一批素质过硬、业务精干、执行力强的实干型人才。着眼未来发展优势,扶持一批经验丰富、善于创新的创业型影视团队。发挥已有产业基础,提升一批群众演员、道具服装师等基础工种的业务水平。到2022年,影视产业高端专业人才达3500人;每年选派200-300名优秀策划、编剧、导演、制作和宣发人员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短期培训;引进、培养20名(团队)在全国乃至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影视领军人物。


2、传媒产业人才


围绕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以培养提升和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技术上过硬的综合性传媒人才队伍。把全媒人才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全媒化集团军。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业务研讨、观摩交流等方式,重点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全媒经营人才转型。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人才使用通道,推动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传播正能量。到2022年,培养优秀采编人员2000人,引进综合性人才(团队)60人(个),打造国内一流的首席记者、编辑和主持团队20个。


3、出版产业人才


围绕提升出版产业全国竞争力,以高级策划、编辑和推广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社会责任感强、与浙江出版业相适应的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出版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国内一流的出版策划和编辑人才,打造国内一流出版社。实施印刷提升工程,培养和引进行业领先的策划设计人才,推动印刷产业转型发展。到2022年,引进、培养出版产业领军人才60名,出版印刷单位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0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人员600人,进一步提高高级人才比例。


4、数字内容产业人才


围绕建设全国数字文化产业新高地,以内容创作、数字化生产技术、络传播等领域人才为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既重视内容质量、又擅长技术应用和勇于创新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加强数字内容建设,重点在络文学、络影视、数字音乐等领域引进和培养一批创作人才和团队。加强数字技术研发,重点在数字生产技术、数字传播技术等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和团队。加强数字内容产业研究,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到2022年,培养数字传媒、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娱乐等领域内容与技术兼备的人才1000人,引进和培养领军人物或高端人才100名左右。


5、演艺产业人才


围绕巩固提升演艺产业竞争力,以编剧创作、舞台导演和演艺经纪等领域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崇德尚艺、传承创新的演艺人才队伍。加大国内外一流舞台编剧创作人才的引进,培养一批省内的编剧中坚力量。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剧目合作、签约合作等方式,引进国际顶级导演团队。培养文化演艺技术人才,加大演艺内容的数字化和传播的络化。加强络演艺准入管理,加大络艺人培训力度,引导红产业健康发展。评选表彰一批活跃在一线的优秀中青年演艺工作者。到2022年,评选中青年演艺工作者达到400名左右,遴选扶持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1000名,培训演艺人员3000名左右。


6、设计产业人才


围绕提高设计产业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以引进国内外优秀设计师和设计机构为重点,建设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中国文化功底、专业水平一流的设计师队伍。适应传统制造业转型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着眼省级工业设计基地、特色设计小镇等平台建设,引进一批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工业设计师团队。适应新型城市化需求,着眼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培养一批既精通建筑设计业务,又熟悉传统优秀文化的建筑装饰设计师。到2022年,开展50次设计培训专场,培训人数1000人次;每年选派60名左右优秀设计师赴国(境)外进修;引进60名(个)左右国内外优秀设计师(设计团队),培育引进100名本土优秀设计人才。


7、广告产业人才


围绕广告产业强省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深谙市场需求、适应发展需要的广告产业人才队伍。突出以广告创意设计和经营人才为培养重点,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注重人才平台建设,发挥全国互联广告监测中心和大型广告企业的龙头效应,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广告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建设广告产业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体系。完善广告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广告领军人才认定机制,探索开展广告人才专业水平评审试点工作。加强广告监管执法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广告监管执法人才库,强化培训教育,培养广告监测、广告执法办案等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到2022年,每年举办1次全省性的广告创意大赛,培训广告相关从业人员1200人,评选省级杰出创意广告人才20名。


8、高端文化装备产业人才


围绕打造全国文化装备制造新高地,以现代舞台装备、新型影院系统、数字多媒体娱乐设备、现代教育设备、游戏游艺设备等领域人才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高端文化装备制造人才。以文化装备领域核心技术研究和推广运用为核心,进一步推动文化科技人才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加快建设一支掌握现代科技、熟悉文化特征、能够适应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的文化科技人才队伍。推动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二次创业,打造成为高端文化装备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要载体。鼓励支持内容生产装备、体验装备、文化消费服务装备、文物保护装备等新兴产业人才申报知识产权,支持打造发轫于浙江的文化装备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到2022年,每年文化装备制造业培训人才1000人,每年申报国际专利60件,每年评选文化技术工匠60人。


9、工艺美术产业人才


围绕工艺美术产业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需求,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等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既能出精品又能传技艺的大师级人才。推动工艺美术传承保护,培养一批既能强创新又能促发展的领军型人才,培育一批既懂工艺材料又懂创意设计的高端技能人才。加快重点工艺美术产品创新发展,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技艺水平高超、文化素养深厚、创新意识浓厚的高素质人才。以振兴传统工艺为重点,开展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着力培养能传承、能创新、有担当的传承人队伍。到2022年,重点打造100个左右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团队。


10、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围绕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开发运营水平,着力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底蕴、技术知识、生产技能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精于文化传播和品牌经营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队伍。推动建立学历教育与创业、职业培训并举、文化创造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积极利用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引进一批在文化领域经国际市场检验、有知名企业高管资历的高层次人才。立足提升文化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壮大以文化经纪人、艺术评论家、艺术策展人和艺术品评估师等专业人才为重点的文化市场人才队伍。着眼推动文化走出去,加大对既懂经营管理又有外语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运作的外向型人才的培育力度。到2022年,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企业高管20名左右,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经纪人100名左右,培训文化企业负责人500人次,选派100名左右文化企业负责人赴国(境)外进修。



四大“行动计划”



1、人才培育计划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管理,针对产业紧缺、急需的人才,制定中长期规划,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各项培养扶持措施,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现状及时调整政策标准。继续开展省“五个一批”人才认定工作,积极向中宣部推荐“四个一批”人才。调动文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资源,实施文化产业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加强政企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产业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形成一支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的青年人才梯队。加强高校文化产业类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相关院校、学科和平台建设,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提升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和支持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引进优秀师资,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开设文艺创作、影视制作、数字文化、文化创意、文化经纪等专业,支持院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鼓励文化企业招收文化类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加强文化产业领域在职教育和培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综合性大学和文化类专业院校合作,定期组织省内文化人才进修、培训。鼓励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专业人才培训。支持文化企业集聚平台开展文化产业创新创业活动和培训。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探索新型师徒传承机制,制订并实施文化产业领域大师带徒授艺资助计划和相应管理办法。


2、人才引进计划


实施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工程,鼓励文化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国内外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探索柔性引才思路,鼓励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通过兼职从事咨询、讲学或开展项目合作、定期服务等方式向省内柔性流动。推动高校与文化企业的深度联合,探索建立创意实验室、文化产品研究中心、创意学院等机构。加强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分析与预测,探索建立人才需求定期发布制度,健全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研究制定专项人才引进计划,加强住房、医疗、交通工具、子女教育等政策配套。在重点文化企业建设一批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将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认定为学生创业创新实习基地。大力引进宣传文化领域紧缺人才,依托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151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引进工程,以文艺创作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现代传媒人才、数字和络技术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鼓励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专利、品牌)入股、岗位聘任等方式,向海内外多渠道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和名家大师。鼓励文化单位和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的人才交流活动,引进高端文化人才。谋划建立一批文化产业研究“智库”。


3、人才激励计划


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突出创新能力和社会效益评价标准,重视发挥行业组织在人才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完善文化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扩展评聘范围,形成以业绩为依据,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文化人才分配制度,探索实施高端文化人才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贯彻落实各项人才激励政策,重视改善文化人才生活待遇,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建立全省文化荣誉制度,激励文化人才创作更多更优秀的文艺精品。重视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职称评聘、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积极争取国有文化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建立完善企业职工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所属公司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市场化选聘人才,设计符合文化市场规律的科学的薪酬体系,制定更加有效的激励措施。


4、人才服务计划


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服务三年行动计划,完善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职称评定、创业环境、办公条件、居住用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服务,为文化产业人才创业创新营造优厚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尊重、包容、服务、引导”的要求,加强对优秀文化人才的联系和服务。加快建设全省文化产业人才信息库,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全省文化产业人才配置效率。实行文化产业人才目录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人才给予更为优厚的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文化产业人才金融服务中心,提供风险投资、贷款、保险、担保等金融服务。积极拓宽人才联系渠道,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制度,重视同优秀文化人才交朋友,通过走访慰问、座谈联谊等方式,了解各类文化人才的思想和工作动态,关心学习和生活,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各类文化产业人才的合法权益。支持成立文化产业人才协会,加强行业交流和行业自律,调动文化产业人才积极性。